64歲的李添勝監製過無數受歡迎劇集,向來不喜爭名逐利的他,早年曾向無綫要求降職減人工,只求繼續製作觀眾喜歡的作品。
「我做人其實好簡單,少啲私心、多啲公道」,早年成功捧紅周潤發和劉德華等巨星的金牌監製李添勝,去年在台慶頒獎禮上領取萬千光輝演藝大獎時,一番肺腑之言,贏盡讚賞。曾經是電視上的經典小人物掃街茂,現實中卻被無綫中人視為大英雄。明晚推出的台慶劇《巾幗梟雄之義海豪情》,被添哥喻為歷年來最滿意作品,未播已來勢洶洶,男、女主角黎耀祥和鄧萃雯被指是視帝視后大熱,年底台慶頒獎禮的最佳劇集獎,更誓成添哥囊中物,造就他的最後勝利。
現年 64歲的李添勝,原本三年前已打算退休,結果在無綫總經理陳志雲及多位高層連番游說下,一而再、再而三地留低。接受本報記者專訪當日,添哥因膝蓋傷患步履蹣跚,他慨嘆近年體能大不如前,連 10多年來的跑步習慣也被迫停下。添哥說:「真係好想退落嚟,體能唔得,早幾年拍《楚漢驕雄》去無錫擒山,後生嗰班都唔夠我嚟,但幾年之後已經唔係嗰種體能,家叫我返內地一次都支持唔住。」
見盡以權謀私之人
本來明日播放的《巾幗梟雄之義海豪情》是添哥入行 41年的封刀之作,結果他近日又被游說續約一年。添哥自言並非賣花讚花香,他指歷年來最感滿意的作品,不是周潤發和鄭裕玲主演的《網中人》,也不是梁朝偉和劉德華主演的《鹿鼎記》,而是黎耀祥與鄧萃雯今次孭飛的《義海豪情》。添哥說:「呢部係編審張華標離開 TVB前最後一部,我亦諗住拍埋《義海》之後退休,所以大家都踩行油去做。《義海》係我咁多年嚟最滿意嘅一部,因為某程度上係有突破,我拋開曬過往素材,每一個情節大家唔會覺得熟口熟面。套劇經歷國民政府、日治時期同國共內戰三個大時代,一班小人物處身大時代,我就唔需要諗番以前做來做去嗰啲謀咗人哋幾多股份,搶人公司,跟住人哋發奮搶番返嚟,又或者 A愛 B, B愛 C, C又愛 A,我完全丟曬呢啲嘢。」
數《義海》最搶最出位角色,添哥預告是飾演黎耀祥上司、其後淪為漢奸的麥長青(麥包),他說:「成個劇最仆街係佢,個角色真係好 PK。《巾幗梟雄》有敖嘉年,《鐵馬尋橋》有林嘉華,今次麥長青比佢哋兩個更 PK。」
去年添哥領取萬千光輝演藝大獎時,在《萬千星輝頒獎典禮》上對着全港觀眾及無綫高層說:「我做人其實好簡單,少啲私心、多啲公道。」大快人心。添哥指當晚全因毫無心理準備,純粹衝口而出,他說:「佢哋( TVB)保密過咗龍,可能因為咁,冇任何準備下個心諗到乜就講乜。保密保到咁真係唔啱,大概半小時前都喺我耳邊單聲吖,等我思緒整理一下,唔使搞到咁混亂,亂曬大龍。」
衝口而出的往往是真心話,添哥未有否認,他說:「咁多年嚟,難免睇到一啲人唔係企喺公司立場,而係成日企喺自己立場,咁問題咪多。有時明明啱嘅嘢,講講嚇變咗唔啱,變咗你自己啱,顛倒黑白是非。」可會路見不平,拔刀相助?他說:「睇情況,應該出聲就出聲,但出咗聲冇幫助就最好避免越搞越禍。」
轟抄襲自己攞嚟衰
過去 10多年來,本地電視劇質素每下愈況,添哥認為要提升電視劇質素,有必要認真培育一班幕後創作人才,他說:「創作呢樣嘢不進則退,套套搞埋啲四角戀三角戀,突破唔到,俾人覺得陳腔濫調。舊嗰班好多走咗,新嗰班接觸嘅科技多到不得了,但固有人情根基好少,因為人與人之間距離大咗,一部電腦可以聯絡好多人,但嗰個人真性情係點佢未必知,佢哋好似活喺一個虛擬世界,所知嘅嘢往往喺電腦或者睇書得番嚟,唔似得以前啲劇中人物個個有血有肉,家好多時得番個殼。所以啲人成日話啲劇冇以前咁好睇係有原因,負責創作嗰班,接觸真實人物比較少,家左鄰右里姓乜名乜都唔知啦,咁又點知人物性格係點?所以資源多少未必係成敗命脈,反而係睇劇本搞得好唔好,大有大做小有小做,唔會連個譜都冇埋。劇本唔好,使幾多錢都係嘥。」
陳腔濫調之餘,近年香港劇集也連番被轟抄襲,添哥直指此行為不智,他說:「抄人哋精神,情節上可以完全唔同,《阿凡達》( Avatar)都有個精神喺度,話人類掠奪人哋嘅資源。最不智係連佈景都抄埋,認真無聊,抄嚟做乜?抄人情節係冇意義,人哋社會文化背景同香港根本完全唔同。我覺得抄精神冇壞,好似個劇以環保為中心咁,家全世界都講緊環保,你話我抄邊個?唔通你講得我唔講得?但故事橋段都抄埋,就自己攞嚟衰。」
昔日添哥拍過無數改編自金庸小說的劇集,如《鹿鼎記》和《射鵰英雄傳》等,問到若無綫再次重拍,有哪幾位花旦小生適合演繹金庸筆下的經典人物時,添哥想了好一會才說:「呢個問題我都唔識答,如果公司叫我再拍《鹿鼎記》,我一定叫公司唔好拍,因為拍唔到,自己攞個醜字嚟寫,去邊度搵七個老婆?韋小寶又難搵,康熙又難搵,仲有索額圖呢?拍金庸小說, TVB家冇能力拍落去,因為冇演員,拍金庸唔係單靠班後生演員,係靠嗰啲掌門、武林大俠,個個 40幾 60幾歲有型有格,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去邊度搵?搵班後生個個黐鬚畫到貓咁唔得 o架嘛!」
嘲港台拍劇嘆慢板
年前內地小生黃曉明主演的《鹿鼎記》,添哥自言也有留意,他說:「唔好睇,呢個係劇本問題,寫鹹濕韋小寶一定死,韋小寶唔係鹹濕,係衰鬼格。」添哥曾主演電視劇《為兩餐》, 70年代在《歡樂今宵》趣劇中扮演的掃街茂更深入人心。問他當年為何不索性做明星時,添哥笑說:「雖然自己五官端正,但天生條件矮,覺得自己唔適合,客串過嚇癮冇所謂,當年我都幫港台拍過,講起就火都滾埋,拍足一日拍得嗰 10幾個鏡頭,如果畀我拍,三粒鐘搞掂啦!」
添哥話當年
李添勝多年來捧紅過不少天王巨星,拍過不少為人稱道的劇集,在電視圈打滾多年,聽他話從前,比看電視劇還要精采。
杜琪峰隊雞精躁火
85年添哥監製的電視劇《楊家將》,齊集周潤發、鄭裕玲、梁朝偉、劉德華、張曼玉、汪明荃、劉嘉玲和萬梓良等猛人巨星,堪稱史上最強卡士劇集。粒粒皆巨星,會否最難搞?添哥笑說:「唔難搞,不過係辛苦,趕囉! TVB當年團隊精神好好,一話打仗,公司一落命令話 10幾日後搞,就個個都返曬嚟。記得有場拍金沙灘嘅戲,我哋成車金沙撒落去龍蝦灣,拍完之後執到幾多得幾多,執唔到就算數,家實俾環保署拉啦。佢哋個個都喺呢度( TVB)出去,個個返到嚟不知幾咁高興,化妝間嘈到不得了。杜琪峰當年負責拍廠,佢老婆買咗半打雞精畀佢飲,諗住飲一支就撐兩、三個鐘,點知佢越飲越躁,係人都鬧。」
萬梓良連累幕後人
91年萬梓良為無綫拍攝《大家族》期間,曾寫血衣「乞求雞毛司令賜廠期」向高層抗議廠期被 cut。據傳萬子所指的雞毛司令,正是當時負責管理廠期的添哥。添哥說:「大佬你諗嚇啦,人哋攝影、收音、燈光返輪班,一個禮拜休息一日,本來個廠最遲收凌晨 3點,執好曬嘢返到屋企都成 4、 5點,第日返下晝兩、三點,中間 6、 7個鐘頭瞓覺,你偶然一次 over到凌晨 5點冇所謂,但你餐餐都係咁,人哋第日點返工?
「工程部阿頭 cut佢廠係必然,就算係我,我都一樣叫 cut,冇可能咁 o架嘛,咪拍多一、兩日囉,又唔係唔畀你拍,做乜晚晚要咁?根本係佢自己搞唔清楚啲問題。佢話邊個都冇所謂,反正佢話邊個都冇人理佢。」
小八卦:冇出世紙的掃街茂
「死飛仔,開到咁快,趕住去攞出世紙咩!遲早撞瓜你個死飛仔」。這是李添勝 70年代在《歡樂今宵》中扮演掃街茂的經典金句,不過當年經常鬧人趕住攞出世紙的掃街茂,現實中原來沒有出世紙。添哥說:「原本我係冇名嘅,李添勝個名係小學校長幫我改。我係執媽接生,本來出世之後要報番曬啲資料,但我阿媽身體唔好,老竇又唔識字,又要返工,咁就一直冇理。後來執媽間留產所都執埋笠,乜嘢資料都查唔番。以前我通山走曬到黑麻麻,屋企人就叫我黑仔,到入學時阿媽就叫校長幫我改名。其實應該係留產所報番啲資料上去,隔咗好多年屋企人都唔去做呢樣嘢,真係好滑稽。」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鄧萃雯忠奸兩面捏得準 黎耀祥二線小生擢升一哥
《巾幗梟雄》中的柴九令黎耀祥由二線小生一夜間坐上視帝寶座,柴九和黎耀祥的經歷確有頗微妙的相似。無綫推出「巾幗梟雄之義海豪情」,會是延續收視光輝,抑或狗尾續貂,留待觀眾自已品評,作為茶餘飯後吹水主題,亦一樂也。
我們特邀該劇監製李添勝、黎耀祥和鄧萃雯談談該劇的精髓。添哥說:「拍續集,全因為當時『巾幗梟雄』收視好,陳志雲下令『斬多四兩』,這『四兩』就是今日的『義海豪情』,但要原班人馬演出,在構思劇本上增加了難度。」
添哥表示不怕得罪講一句,鄧萃雯和黎耀祥已不年輕,角色人物的塑造要遷就他們,不像平時般,有了角色才配上演員。
收視就是壓力
「沒壓力是騙人的,但我已經退了休,現在是以合約形式做監製,壓力會比以前輕。」添哥他所說的壓力當然是收視,口碑是其次,收視才是一哥。
「巾」與「義」兩劇劇種完全不同,前者是家族為主幹的爭鬥,後者廣涉黑社會、毒禍和抗日題材,在角色演繹上,黎耀祥和鄧萃雯各有見解:
廢柴提升境界
黎耀祥:「巾」劇中的柴九本來是一無所有的鄉下人,原只希望兩餐一宿,遇到四奶奶這個伯樂,由被人笑是「廢柴」變成全劇的靈魂人物,全因為「拚死無大害」這五個字的信念,一個人如果覺得自己已經沒甚麼可以損失時,就會做出很多一般人不敢做的事。相反地,「義」劇中的劉醒有家顧累,最大的憂慮是家人,尤其是患病的妹妹,有情有義為他帶來重重劫難。
演繹忠奸準確
鄧萃雯:「巾」劇的四奶奶因報恩而嫁作四奶奶,在家,謝雪心飾演的大奶奶欲除之而後快,在外,要應付時刻敲詐漕運費的二奶奶兄長,為家族生意犧牲個人享樂。
「義」劇中的鄭九妹先在重男輕女的家庭奪權,後把民族榮辱、國家興亡使命擔上肩,由於表面上是毒販、漢奸,實則是救民於水火,在演繹忠奸兩面時要拿捏得準,比諸四奶奶角色,演繹鄭九妹的難度較高。
不少人以為「義海豪情」是抗日劇,李添勝表示這部其實是以抗日時代為背景,帶出毒禍訊息,例如日軍強迫農民種鴉片,而鄭九妹就是因為從小看見毒品的禍害,長大後決心打擊父親的鴉片生意,從而帶出民族衝突、兒女情仇的劇情。
(蘋果日報)